For You to Read
属于您的小说阅读网站
追忆似水年华 -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笔记——我们在追忆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要说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够得上“伟大”(但我不想用这个吓人的标签);但给这部作品写书评可能是件蠢事:这是一部只能与读者一对一的作品,无法通过任何所谓“梗概”、“转述”、可笑的“评论”再现其非凡之处。况且,谈论是否意味着削弱和损害?(而且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只断断续续读完了它的第一卷。)不过,也正因为它的“个人性*”(从作者的创作到读者的阅读),给予了我谈论的权利。
  《追》是一部“受限制”的作品,也是一个文学史上的“异数”。它的作者——哮喘症患者及长期卧床者普鲁斯特,敏感且细腻、多愁善感且耐心十足,养尊处优不为生活困苦所迫(因而也毋需受“职业”戕害),并且拥有足够多的时间以及幽闭的适合写作的环境——所有这些造就了这部作品,也暗示了具有同等价值与美的作品的不可复得。它的独特还来自它的语言:黏稠的长句子(有时一整页只由一个句子构成),针脚一般细密繁复的各类隐喻(广义上的、统摄微观到宏观各个层面、新奇、典型)。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然都是作者个人风格的体现,但《追》无疑是最好的标本之一。
  普鲁斯特无疑具有一种天赋,所有外界事物的微小颤动都能通过他的神经线路被放大,被久久地镌刻于他的身心之上。然后,他还能把各种感官和精神体验融汇起来,用其中的一种去展现、印证另一种——而且几乎是一种直觉上的跳跃和联系——最后由文字承载这一切。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提醒我们注意,普鲁斯特能从声音中看到颜色*,比如,“轻柔的朗巴尔(Lamballe,城市名-笔者注),在那片-乳-白色*的基调中,包含着从蛋壳黄到珍珠灰的各种色*调”。普鲁斯特就像一个始终天真脆弱的幼童,不受年龄干涉地持续拥有着敏感的气质(多令人羡慕!就像博尔赫斯笔下博闻强识的富内斯)。他又像一只拥有无数触手的海葵,舒展开的每一只触手上的神经元都能时刻感受到海水的呼吸,潮汐的涌流(同时可以看出,普鲁斯特这种对“物”的关注又是完全属于男性*的)。也正是靠着这一种本领,《追》与时间打了个平手,《追》的读者因此也多么幸福和幸运,这部作品又是多么地该用“脊椎骨”(纳博科夫语)去读——唯有如此,你才能体验到文学真正的乐趣与美好所在。
  我一直相信,作品与阅读作品的读者之间是有机缘存在的。伟大的作品不一定就是你的心头好,但一部真正“属于”你的作品,它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像是老早就为你准备在那儿的,只等着时间一到被你发现。《追》也一样。它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如果以气质划分,借用苏珊•桑塔格(Susan Santag)对日本文乐剧所用的描述,那么普鲁斯特本人和作品无疑是“月神式”的——静谧、沉默、忧郁。如果你不能忍受与情节并无直接关联的大段大段的景物或心理描述,不能忍受同一主题之下絮叨的表白,你尽可以不选择它。《追》的絮叨、琐碎、绵长、温软和巨细无遗的笔触,最后恰恰指向了它的出色*,普鲁斯特也凭此以一人之力搭起了空中教堂,古典的哥特式的,宏大优雅的、精致丰盛的、让人叹为观止的,细部栩栩如生的(那透入彩绘玻璃窗的光线、单纯有力的束柱、纤细华丽的肋架……)。然而它又完全是虚构的,没有任何实际重量的,它凌空架起,悬之又悬——或许正惟其如此,我们才更爱这部作品,就像我们爱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只因为它的脆弱和脆弱造就的伟大。
  也许整部《追》只是揭示了,一个人的世界——并非地理意义上的横向的外部世界,而是内心纬度上的纵向世界——能抵达怎样的深度。
  《追寻逝去的时光》,[法]马赛尔•普鲁斯特 著,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5第一版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他弟弟的儿子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点击阅读]
女人十日谈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十位年轻的女人,为活跃无聊的产房生活,十天内讲述了!”00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初恋、引诱、遗弃、强||奸、复仇、婚外情的荒唐、性*生活的尴尬……在妙趣横生兼带苦涩酸楚的故事背后,则是前苏联社会的fu败、男人灵魂的丑陋、妇女处境的悲惨,以及她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渴望和执着追求……这便是《女人十日谈》向读者展示的画面及其底蕴。 [点击阅读]
死光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中华读书报记者施诺一位当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说的编辑曾预言:“过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国就会像在美国一样普及。”中国出版商认为这位给美国出版商带来巨额利润的畅销书作者也会给中国出版社带来利润,全国有5家出版社先后推出斯蒂芬·金,盗版书商也蜂拥而至,制作粗糙的盗版书在市场迅速露面。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并没有给中国出版商带来惊喜。它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没有出现预想中热卖的高xdx潮。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3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天灰灰的,冷得怕人,狗闻不到气味。黑色的大母狗嗅嗅熊的踪迹,缩了回去,夹着尾巴躲进狗群里。这群狗凄惨地蜷缩在河岸边,任凭寒风抽打。风钻过层层羊毛和皮衣,齐特也觉得冷,该死的寒气对人对狗都一样,可他却不得不待在原地。想到这里,他的嘴扭成一团,满脸疖子因恼怒而发红。我本该安安全全留在长城,照料那群臭乌鸦,为伊蒙老师傅生火才对。 [点击阅读]
厄兆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从前,但不是很久以前,有一个恶魔来到了缅因州的小镇罗克堡。他在1970年杀死了一个名叫爱尔玛·弗莱彻特的女服务员;在1971年,一个名叫波琳·图塔克尔的女人和一个叫切瑞尔·穆迪的初中生;1974年,一个叫卡洛尔·杜巴戈的可爱的小女孩;1975年,一个名叫艾塔·林戈得的教师;最后,在同一年的早冬,一个叫玛丽·凯特·汉德拉森的小学生。 [点击阅读]
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 [点击阅读]
古兰经
作者:佚名
章节:116 人气:2
摘要:《古兰经》概述《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徒认为它是安拉对先知穆罕默德所启示的真实语言,在穆罕默德死后汇集为书。《古兰经》的阿拉伯文在纯洁和优美上都无与伦比,在风格上是达到纯全的地步。为了在斋月诵读,《古兰经》分为30卷,一月中每天读1卷。但是《古兰经》主要划分单位却是长短不等的114章。《法蒂哈》即开端一章是简短的祈祷词,其他各章大致按长短次序排列;第二章最长;最后两三章最短。 [点击阅读]
基督山伯爵
作者:佚名
章节:130 人气:2
摘要:大仲马(1802-1870),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大仲马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岁只身闯荡巴黎,曾当过公爵的书记员、国民自卫军指挥官。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流亡。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点击阅读]
好兵帅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雅·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称。哈谢克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单枪匹马向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同时,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写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小品,还写过剧本,大多是讽刺小说。哈谢克生于布拉格一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病故,上中学时因参加反对奥匈帝国的示威游行,多次遭拘留和逮捕。 [点击阅读]